那年,千里野营大拉练

——献给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3周年


□赖鞍山

1974年冬,遵照毛主席关于部队进行野营拉练的批示,全师开展了一次冬季野营拉练。主要内容是进行野外生存训练和军事战术训练,培养全体指战员在野战条件下“走、打、吃、住、藏”的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并密切官兵关系,增强军政军民团结。

这是我入伍后参加的第一次长途野营拉练,范围都是围绕着我们的战备防区闽南的七个县来进行的。刚开始,我们没体验过,还是一头雾水,加上还有不少未经过特殊环境磨炼过的新兵,我们担心能否坚持下去。就是抱着这种心态,走上了拉练路程。

在营房前集合的操场上,连长作了简短有力的部署动员,战士们携着步枪,背着背包、弹药、水壶和挎包,还带上了少量的压缩饼干。我们炮排的战士还要携带四○火箭筒和扛着六○迫击炮,炊事班还带着行军锅、灶具。我是六○迫击炮的一炮手(即瞄准手),身上背着瞄准镜,肩上还要系着垫肩,扛着炮筒、炮架。

战旗猎猎,军威雄壮。我们越过弯曲的公路和崎岖的山道,翻过高耸的山峰,穿过杂密的丛林,大家凭着坚强的意志、吃苦的精神坚持着。我们在行军途中,还穿插了许多战术课目,如出现“敌机”侦察、发现小股“敌人”袭击等突发情况的应对,抢占阵地进行武装奔袭(要求每小时八九公里急行军),连、排、班进攻和模拟实战演习等。

天气有时是炎炎烈日当头,有时是倾盆大雨瓢泼,我们始终咬着牙关坚持着,个别战士因身体不适中暑晕倒,有些新兵因体力不支走不动了,其他战士就主动搀扶着他们继续赶路,还帮着扛枪扛炮,决不让一个人掉队。

在大家感到疲惫时,团部宣传队的队员站在路旁的高处,双手拿着竹板,用快板书的艺术形式在为战士们鼓劲加油:“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同志们,快快走,前面就到丰州口”“谁英雄,谁好汉,行军拉练比比看”“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等。一段段的宣传鼓动,激起一阵阵高涨士气。有些战士说,我们要练就一双“飞毛腿”“铁脚板”,用我们的11号赶过“敌人”的汽车轮子。当时的情景,颇像电影《南征北战》里行军准备攻打凤凰山的样子。血气方刚的战士们晒得黝黑的脸庞上汗珠铮亮,浑身汗水湿透,是干了湿湿了干,衣裤上留下了深浅不一的白色斑斑汗渍,肩膀上露出褐红色脱皮的印迹。

一路上,连长还带领大家精神抖擞地唱起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说打就打》《打靶归来》《扛起革命枪》等军歌,雄壮嘹亮的歌声此起彼伏,颇有豪情壮志冲云霄的气势。

一到宿营地,有些战士累得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甚至连饭都不会吃,在地板上和衣就躺下了。吃完晚饭,战士们开始轮流用热水泡脚,再跟连队卫生员要了酒精棉球消毒,然后,取出针线包里的针,细心地挑破脚板底下的大小水泡,再把水泡里的水挤干。战友们风趣地说,今天成了“炮兵司令”了。可以说,经受了体力极限的战士们,那一夜的睡眠,真是满嘴的香甜。

第二天一大早,战士们将铺垫的稻草收捆好,帮宿营地的老百姓挑水(当时当地一些老百姓家里还是饮用井水或溪水)、扫地。待集合号一吹,我们又踏上了新一天的征程,迎接新的挑战。

这次为期10多天的野营拉练,是我在部队期间的一次最为艰苦的军事行动,让我刻骨铭心,那年刚好2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