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我市全面实行河(湖)长制工作,扎实推进河湖综合治理——
守护绿水青山 建设幸福河湖

整治后的新罗区小溪河流水潺潺。
□记者 石芳 罗焕辉 通讯员 洪志权 谭红 文/图
盛夏时节,漫步龙津湖公园,一边是随风摇曳的树木花草,一边是碧波荡漾的湖水,让市民心旷神怡。这幅宛如镶嵌在城市之中的画卷,是我市治水的一个美丽缩影。
7月22日,记者从市河长制办公室获悉,截至今年6月底,我市九龙江、汀江、闽江3条主要流域22个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为100%,同比提高9.09个百分点;82个省控小流域监测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为97.56%,同比提高42.68个百分点;去年,市、县级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和3个主要湖库水质达标率均为100%。
一滴水,折射了一个地方发展的品质;一滴水,体现了一个地方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水平。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按照中央和省关于河(湖)长制工作的部署,全面推行河长制,扎实推进河湖综合治理工作,河湖生态环境持续提升,守护龙岩一片碧水蓝天。
突出整治重点
畅通大地“毛细血管”
沿着武平县城的平川河溯水而行,白鹭随处可见:有的轻掠水面,溅起点点水花;有的浅水踱步,绅士范十足,勾勒出一幅绿白相间的美景。
这些白鹭就像一个个信使,告诉我们,这里的水质不错。的确,平川河水质的改善,沿岸的百姓有目共睹。茶余饭后或节假日,很多人都喜欢到沿河栈道散散步、戏戏水,放松一下心情。
其实,行走于龙岩大地,鱼翔碧水、鹭鸟翩飞的美丽景致随处可见。
大江大河就如同人体大动脉,小流域像人体的毛细血管,只有呵护好这些毛细血管,我们的大动脉才能清洁畅通。2019年,我市按照抓源头、抓支流、抓小流域的思路,对省定21条小流域开展专项整治,20条达到水质提升目标,18条实现水质跨类别提升。今年继续实施重点流域水质巩固提升工程。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市持续抓好水源地保护工作,严格抓好水源地水质监测,每月对市、县、乡三级集中式水源地开展多次水质监测;加强环境安全隐患排查和水源地规范保护,划定134个乡镇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完成17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监控和预警能力建设,完成16个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环境应急预案编制修订工作。
同时,扎实推进河湖清“四乱”活动,2019年全市排查的河湖“四乱”问题实现100%销号;深入开展打击非法采砂洗砂治砂等专项行动;推进水电站生态下泻流量整改,已退出120座,现有运行的1055座已全部完成设施改造。
坚持水岸同治
守护河清岸绿好景致
汀江中游穿上杭而过,当地结合沿河环境整治,种植瓜果树木,融合红色文化、客家古韵、金铜产业元素和山水风光,沿河建造45公里的汀江绿道,着力提升汀江颜值。
如今,市民和游客纷纷慕名而来,亲身体验这里的诗情画意。
关于汀江的喜讯接踵而来,日前,2020年汀江-韩江流域上下游第二轮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获财政部奖补,为持续推动流域生态建设提供新动能。
我市坚持水岸同治,通过加强水生态修复、城乡污水垃圾治理以及畜禽养殖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让河更畅水更清环境更怡人。
——大力推进闽江、九龙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作。拓展水土流失治理“长汀经验”,2019年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47.63亩,占省下达任务122%。总结提升林改“武平经验”,2019年完成造林面积19.2万亩,封山育林43.4万亩,建设安全生态水系100公里。
——大力推进城镇垃圾无害化治理,全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9%。2019年以来,新建改造污水管网139.97公里,实现134个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
——去年关闭拆除生猪养殖场602户、削减生猪2.2万头;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综合利用率达94.1%,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97.3%。
与此同时,我市将推进流域治理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创新建立小流域治理推动乡村建设机制,开展“美丽河流”创建活动,实施大吉溪、汀江(官庄河段)、文川河等示范河段建设,不断提升小流域景观,带动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
凝聚治水合力
勠力同心打赢碧水保卫战
保护水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我市坚持以良法促善治,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以法治的力量推动打好碧水保卫战——
今年5月1日,《龙岩市实施河长制条例》正式施行,成为全国首部专门系统规范实施河长制的地级市地方性法规,将河长湖长制纳入法治运行轨道;
创新“一河一检察官”“护河法官”制度,健全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有效促进河长制实现“合而长治”。据介绍,全市去年共查处涉水案件113起,检察机关发出检查建议42份均得到落实整改,各级法院受理并审结涉河案件14件。
纲举目张,我市进一步完善治理体系,强化责任落实、清单管控和平台建设。
——由市委书记任第一总河长,市长任总河长,三位副市长分任九龙江、汀江、闽江3条主要流域河长,各级河(湖)长认真落实主体责任,当好“施工队长”,带头巡查指导、协调解决河湖治理工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市县乡三级人大将重点小流域实现水质跨类提升列入监督范围,市县两级政府建立督查制度。同时,开展河(湖)长工作述职河水环境质量未达标约谈。
——依法加强河流管理,完成全市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的无堤防河道划界工作,共划定河岸生态保护蓝线140条、2688公里。完成“一河(湖)一档一策”汇编,并实行动态更新。
——持续提升河长制管理信息平台功能,2019年以来共上报专管员巡河记录41.05万条,河道专管员巡河率97.3%;收集处理各类涉河涉水诉求件6890件并在第一时间进行跟踪督办,诉求件办结率100%、满意率99.2%。
我市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为打破行政区域之间的治水壁垒,着力构建“6+1”边界联防治水工作机制,实现区域治理从市内合作扩展到市外。
创新“党建+河长制”模式发挥党支部引领示范作用,发动党员定期开展巡河护河清河行动;开展“巾帼护河运动”,成立巾帼护河队135支、2500余人,不断推进区域联防联治和群众共防共治。
如今,生活在龙岩的每一个人都能切身感受到,身边的九龙江、汀江、闽江等江河湖水变清了、河道变美了,城市的山水容颜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