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 助力革命老区决胜全面小康

——以福建省龙岩市为例


□ 贾 燕

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福建省龙岩市110700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380个贫困村全部摘帽退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扶贫攻坚最艰巨的任务在乡村,为巩固脱贫成果、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最有效的手段是激活农村发展内生动力。传统种养产业增值空间小,农民增收难度大,通过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可以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农业附加值、催生出更多新业态、新模式和新经济增长点,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多就业增收的机会,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主要措施

龙岩市注重将市场机制与政府行为有机结合、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坚持对外开放的原则,推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发挥政府支持作用。龙岩市发展基础较为薄弱,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稀缺,政府的扶持至关重要。龙岩市委、市政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培育有区域特色的农业支柱产业、有计划地建设规模化生产基地,为农村三产融合奠定坚实基础。“十三五”时期更是将特色现代农业作为龙岩市重点发展产业之一,编制印发了《龙岩市乡村产业振兴专项规划(2018—2022年)》和《龙岩市产业精准扶贫行动计划》等指导性文件,为三产融合助力脱贫攻坚提供制度保障,取得了显著成效。2017年,武平县委、县政府为甄别产业发展潜力多方调研,发现百香果营养丰富,富含130多种营养元素,而且当年栽种当年就可以收果,被称为“致富果”,武平县的地理、气候条件十分适宜种植高品质的黄金百香果,县委、县政府果断决策发展这一潜力巨大的绿色产业,在政策、资金等方面构建良好的产业发展软环境。政府的扶持大大激发农业经营主体从事百香果种植、产品加工、产品销售的热情,促使武平百香果产业获得蓬勃发展。截至2019年底,全县百香果种植面积达到25350亩,产量21000吨、产值2.2亿元,体现了政府扶持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良性效用。

发挥国有企业主导作用。龙岩市涉农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带动性不强,为推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提升本市农业发展质量,必须要发挥国有企业主导作用。龙岩市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一是发挥国有企业“举旗搭台”的作用。为解决龙岩市农业生产效率低、产业规模小、现代化水平较低等问题,龙岩市专门成立以农业为主营业务的国有企业——龙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的主要任务有三项:用3年时间打造总面积2.2万亩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吸纳各类涉农企业入驻园区,形成集聚效应;打造“红古田”区域公用品牌,制定农产品质量标准,只有符合质量标准的农产品,才可以申请使用“红古田”品牌标志;策划特色优势产业三产融合项目,包括建设高标准种养基地、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生鲜冷链物流配送体系,提供产品包装文创设计服务、构建完善的线上线下一体化的销售网络等等。二是发挥供销系统优势。龙岩市供销系统始终坚持“为农服务”宗旨,为乡村经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龙岩市供销社在全国率先构建市县乡村四级物流服务网络,牵头整合民营快递物流资源,优化提升农村物流配送服务水平,切实解决农村快递“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截至2019年底,全市共建成配送网点226个,2019年进出港快递件达1.2亿件,实现营业收入2.2亿元。此外,龙岩市供销社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带动贫困户发展生产并提供配套服务,助推精准脱贫。截至2019年底,市供销社共带动和帮扶贫困户2965户,增加收入1037.4万元。

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龙岩市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统筹谋划农牧渔各业布局。一是宜农则农。龙岩市生态环境质量名列全省前茅,拥有独特的山区气候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的天然胜地,盛产“八大干”“八大珍”“八大鲜”等多种优质农产品,在市场上竞争优势明显,如龙岩本地所产百香果营养价值高、味道好,品质明显优于其他地域。近年来,龙岩市努力将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农业产业优势,农业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二是宜游则游。龙岩市以“生态龙岩、魅力乡村”为主线,充分挖掘具有地方浓厚特色的各类资源,推动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例如,龙岩市作为著名的老区、苏区,红色资源丰富。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路线使乡村自然而然地成为红色旅游资源的富集区。红色资源成为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资源。例如,2018年,古田会议会址接待游客达494.97万人次,带动会址周边村庄住宿、餐饮业的蓬勃发展,古田镇人均收入达20000元以上。2019年,龙岩全市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2776.2万人次,营业收入达205.3亿元。三是宜林则林。龙岩市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连续多年居福建省第一,2019年,全市林下经济实现产值213亿元,带动16.1万名林农参与。特别是作为“全国林改策源地”的武平县,不断深化林权制度改革,释放改革红利,2019年,武平县森林覆盖率达79.7%,生态优势已成为武平县最大的发展优势,先后荣获中国天然氧吧、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等荣誉称号,并在2020年3月被评为第一批国家森林康养基地。截至2019年底,武平县共实现林下经济产值31亿元,创办“森林人家”累计达70家,居全省首位。

深化龙台农业合作。近年来,龙岩市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台商投资发展休闲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等新兴现代农业。不断扩大与台湾农业组织的交流,学习台湾的先进经验,促进两地农业经贸合作,从而提升我市农业科技含量和现代化水平。龙岩市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属国家级台创园,因地理、气候等条件与台湾阿里山高度相似,有着“大陆阿里山”的美誉。目前共有76家台企入驻园区,其中48家为高山茶企,台农将台湾先进的现代农业技术引入漳平,大幅提升当地茶叶品质,园区所产高山茶的品质甚至超过台湾原产地。目前,园区年产茶可达1600多吨,产值超7亿元。在高山茶产业基础之上借鉴台湾经验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在园区大规模种植樱花超10万株,品种多达42种,因规模大、品种多,被誉为“中国最美樱花圣地”,被全国各大主流媒体争相报道并在央视新闻播报,大大提高了园区的知名度,据统计,2019年共接待游客达128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6亿元。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在国家级台创园综合考评中连续4年排名第一。

提供多元化金融支持。龙岩市政府协同金融机构通过技术革新和模式创新双重发力,为农户发展生产提供多元化金融支持。一是扶贫小额信贷有序推进。2016年以来,累计为15103户贫困户发放贷款82551.09万元用于扶持贫困户发展生产。二是“快农贷”提质增效。农业银行系统充分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实行“免抵押、免担保、线上审批、快速放款”的方式实现金融扶贫和金融支农的目的。截至2019年12月底,“快农贷”乡镇覆盖率达100%,贷款余额达23亿元,惠及农户24200人。与同业相比,“快农贷”每年可为农户节省利息支出6900万元。三是“惠林卡”用信量取得新突破。龙岩市武平县在全省、全国先行先试,为持有林权证的林农提供普惠制林业金融产品——惠林卡,有效破解林农发展林下经济的融资难题,并向全市推广。截至2019年底,全市共发放“惠林卡”19165张,授信金额达15.7亿元。四是积极发挥专业合作社作用。长汀县成立全省首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部,通过借款给内部社员发展农业生产,有效解决了贫困户资金紧缺问题。五是“供销社+银行”助农信贷服务模式提质扩面。供销社创新与金融机构合作机制,在全国最早开展供销社和银行共担风险的助农信贷服务模式。目前基金规模已达5260万元,助农信贷规模可达5亿多元。

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取得的成效

从2015年到2020年连续6年中央一号文件都强调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龙岩市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高度重视农村三产融合工作,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

通过三产融合带动农民就业增收。龙岩市政府把脱贫措施落实到农村一二三产具体的脱贫项目上,搭建政府和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发展生产的载体,推进三产融合扶贫项目发展,累计带动19105户、64366人参与发展项目、增收脱贫。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全产业链发展是激发贫困地区内生动力的重要路径。连城县通过三产融合,将地瓜产业做大做强,2018年,全县种植地瓜面积超10万亩,全产业链产值达80亿元,产品市场份额占全国80%以上,共带动连城全县13万人嵌入产业发展,带动农民脱贫致富,民间更有“一条地瓜富半县”的说法。2019年因连城地瓜产业基础雄厚、市场需求旺盛、发展模式新颖,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世界地瓜之都”的荣誉称号。

农业产业链不断延伸。龙岩市以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作为重要抓手,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截至2019年底,龙岩市现有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51家,其中上市公司5家。伴随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品档次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农产品加工转化比重加大,带动仓储、包装等产业配套发展,产业链组织日趋紧密。2019年全市实现七大优势特色产业全产业链产值760.7亿元,同比增长10.4%。

产业集聚效应凸显。目前,龙岩全市共有1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2个省级农民创业园和5个省级农民创业示范基地,14个特色产业集中区已初具规模。例如,连城县积极打造兰花产业带,发挥产业集聚效应。2019年全县兰花种植面积达4400多亩,品种多达1200多种,实现全产业链产值13亿元,带动147家兰花企业和1.2万人就业,兰农人均纯收入可达3.6万元。目前连城县已成为全国较大的国兰生产、研发基地。

农村三产融合模式呈多元化发展。近年来,龙岩市立足自然景色宜人、文化资源丰富等独特优势,深入挖掘农业的多元化功能,形成许多新业态、新模式,如红色旅游+农业、森林旅游+农业、土楼民宿+农业等等。长汀县国有资产投资经营有限公司与网易、美团共同出资创办河田飞鸡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创新形成“网游+农业”的融合模式,通过“吃鸡游戏”带动长汀河田鸡产业的发展。

在看到显著成就的同时,也还存在一些难题。一是产业融合水平不够高。农业产业集约化程度不高,产品质量不稳定,供应能力弱;农产品精深加工不多,产业链不长,产品附加值较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简单雷同,产业融合模式缺乏创意。二是市场体系尚不够健全。大多数农产品主要销售市场仍在本市范围内,市场空间狭窄,知名度不高,通过品牌溢价创造出的附加值有限。三是组织化程度不够高。农业经营主体和贫困户之间多数属于松散型购销关系,尚未建立稳定的、有信用的利益共同体,对贫困户的引领带动作用有限。四是农业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储运销售等公共服务不够到位,冷链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存在明显短板,农业金融服务不足,农业发展仍面临融资难的问题。

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只有通过一产规模化、二产精深化、三产专业化的路径,才能提高农村三产融合水平,实现农村产业兴旺、农民富裕的目标。

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组织。作为市场化主体的新型农业经营组织是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核心力量,只有市场化主体的综合实力提升,才能吸纳更多的要素资源,从而提升我市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和产业链的发展质量。建议加强对新型农业经营组织负责人的培训,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组织政策和资金支持的力度。对重点龙头企业实行“一企一策”,在帮助解决其要素保障的同时,着力协助企业建基地、深加工、拉长产业链,实现一二三产融合推进。为保障农民获得可持续性增收,需建立政府、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和农户之间的互利耦合关系,使其充分发挥辐射和示范带动作用。

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可以大幅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解决小农户与大生产之间的矛盾,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进行有机衔接。例如,我市为保护生态环境,限制生猪养殖业的发展,使农民增收渠道受阻,但如果可以提供专业化的机械刮粪服务,非但不会污染环境,还可以通过将猪粪加工成有机肥来增加经济效益。另外,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很多村集体想通过三产融合机制推动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但因为缺少专业的规划和指导,效果往往并不理想。今后应当注重对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培育,培养具有新理念、新技能的新型农民,组建服务业合作社或专业化机构,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提供各类服务支撑。

通过技术扩散带来溢出效应。将太空技术、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应用到农产品生产、加工环节中,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如连城地瓜产业实施“科技兴薯”战略,县财政每年提供专款,用于研究地瓜栽培技术和推广新技术,以提高地瓜品质,并与四川大学、农业部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等30多家科研院所合作,研发新技术对地瓜进行精深加工,现共有300多个品种,满足了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拓展了市场空间,范围经济效应明显。再如龙岩稻心农业公司自主研发百香果削皮机,获专利技术,将富含果胶的百香果皮变废为宝加工为果脯,使百香果加工产业的产值翻了一番。

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提升经济效益。通过农业与自动化、信息化技术融合,实现规模化种植,帮助农户获得规模经济效益。除此之外,将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于农业全产业链当中,有助于提升农产品品质和标准化程度,大幅压缩成本,提升利润空间。利用大数据技术,帮助农民实现以销定产,规避市场风险,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通过新媒体力量拓宽市场空间。通过各种新媒体、新技术加大对我市特色农产品的宣传力度,提高全国消费者对龙岩农产品的认知度,完善销售网络。例如,武平县积极打造“氧吧里的跑步鸡”,利用“大不乡童”平台制作象洞鸡微电影,在今日头条、腾讯网等平台进行投放,充分发挥新媒体的力量,对武平象洞鸡进行宣传,扩大知名度、拓宽销售渠道。

(作者单位:福建省龙岩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