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好接力赛 龙岩创辉煌

12月19日,厦蓉高速公路小池互通正式建成通车。通车后,由龙岩中心城区前往上杭古田镇可节省里程约13公里,将极大地促进区域路网完善和红色旅游发展。 记者 陈律全 摄
□ 记者 曾燕福
精神与使命,指引前进方向;初心与奋斗,书写精彩答卷。
党的十八大及古田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以来,全市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来闽来岩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时提出的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做好革命老区中央苏区脱贫奔小康工作、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等重要指示、重要要求,牢牢把握发展新机遇,借力谋势、开拓创新,发展的歌声嘹亮动听,崭新的变化数不胜数。
大力推进产城人融合发展
城乡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破房漏屋稻草房,坑洼泥路羊肠道”是解放初期龙岩城乡的真实写照。当时的龙岩,城镇化水平仅为6.7%,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仅有0.9平方公里。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龙岩致力于建设生态宜居山水园林城市,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至2018年,城镇化率达57%,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近62平方公里,一座座崭新商圈拔地而起,一座座住宅高楼鳞次栉比。
立足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今年初,市委五届八次全会确定了“一市两区三组团”城市发展格局和“五基地六产业七景区”产业发展布局,为新龙岩建设指明了方向。
目前,龙岩是国家金铜产业基地、国家专用车与应急产业生产示范基地和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军民融合示范基地,且正在创建稀土产业绿色发展基地、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基地等五大基地,已初步形成有色金属、机械装备、文旅康养、新材料新能源、数字、特色现代农业等六大产业,涌现出紫金矿业、龙净环保、龙工机械、龙马环卫等一大批上市及龙头企业。同时,为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建设“旅游大市”,龙岩正在着力建设一县一特色的、全域性的七大旅游景区,龙岩产业发展脉络更加清晰。
一个产业激活一池春水,产业集聚抢占上升高地。目前,龙岩有3个超500亿元产业、3家百亿元企业和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1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1个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7个省级经济开发区。产业转型升级进程加快,高新技术激发山区发展潜能。
眼下,围绕着“产城人”融合发展和“一市两区三组团”城市发展格局,龙岩正着力推动新罗区、永定区同城化发展,建设龙雁、高坎、古蛟三大组团,全力推动城区、园区、景区相互配套、相互融合、互动发展,不断拉开城市发展框架,持续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今日之闽西,一幅大美靓丽的城市画卷徐徐展开,一座宜居宜业的美丽城市正在崛起。
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打造绿色发展新动能
一方好山水,满眼皆覆绿。绿色是龙岩的发展底色。用好绿色生态优势,再造绿色发展新动能,是龙岩正在经历的深刻转型与变迁。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自觉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贯穿于“再上新台阶,建设新龙岩”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森林覆盖率78.9%,长期保持全省第一、全国前列;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长期保持98%以上,居全省前列;主要流域水质优良,境内无劣Ⅴ类水质小流域;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市……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近年来,一块块金字招牌,一张张绿色名片相继落户闽西。
滴水穿石、人一我十,治理的脚步从未停歇。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进则全胜,不进则退”的嘱托,长汀水土流失率由1985年的31.5%下降至2018年的7.95%,形成水土流失治理“长汀经验”。生态好、百姓富,长汀县从此顺利摘掉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帽子。
守住绿色,让改革赋能。以“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为主要内容的武平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极大地调动群众发展林业的积极性。武平县也实现由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到福建省“县域经济十佳县”的华丽转身。
作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践创新基地,龙岩把绿色生态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动能,走出了一条生态发展之路。而从“浊水荒山”到“绿水青山”再到“金山银山”的治理发展进程中,闽西人民也在绿色发展中切实感受到 “绿色生活”带来的美好。
提升水土流失治理“长汀经验”,提升林改“武平经验”,探索绿水青山高效转为金山银山的新路径……沿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路,闽西人民阔步前行。
大力发展红色文化产业
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龙岩是原中央苏区核心区,红色历史悠久,红色文化内涵丰富。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实施红色文化弘扬、保护和传承工程,大力发展红色教育培训和红色旅游产业,将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红色资源转化为富民产业,实现了政治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有效地推动了闽西老区苏区脱贫奔小康工作——
在全国率先通过地方立法保护红色文化遗存,同时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陆续对118处红色旅游革命旧址进行分批分级分类修缮维护,中央红色交通线等一大批革命旧址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突出“思想建党、政治建军、民主建政”主线,依托第二批全国党员教育培训示范基地——古田干部学院,建设古田红军小镇,构建以古田为轴心、97个红色现场教学点为一体的红色教育培训基地,面向全国开展红色教育培训,辐射带动红色旅游、红色研学实践、红色文化创意等产业发展,推动红色文化教育培训产业“井喷式”发展。2018年全市共承接红色培训班3195期、17.5万人次。
结合打造“旅游大市”,融合红色、客家和绿色生态等特色文化,推出“红色+客家文化+绿色生态+乡村旅游”等旅游产品。2018年全市接待红色旅游1150多万人次,有力带动民宿、农家乐蓬勃发展和百姓增收,让老区苏区的老百姓在自家门口就可以创业就业、增收致富。
大力推进脱贫攻坚
让老区人民过上幸福生活
“老、少、边、穷”四个字,曾是新中国成立初期龙岩的代名词。
“要饮水思源,决不能忘了老区苏区人民。”“确保老区苏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一个都不掉队。”习近平总书记情系老区苏区人民,十分关心老区苏区发展,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为加快老区苏区脱贫奔小康指明前进方向。
做好老区的脱贫攻坚工作,是最大的民生,是闽西广大党员干部肩扛的责任。龙岩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紧紧围绕脱贫目标,全面落实精准扶贫政策措施,特别是在全省率先开展激励性产业扶贫,率先组建县级扶贫小额信贷风险担保机构并推行“扶贫保”农业保险,通过发展生产和就业创业推动贫困户稳定脱贫,脱贫攻坚工作进展顺利,成效显著——
早在2014年,市委、市政府就将扶贫工作单列为八大重点任务之一,出台有关意见,实施精准扶贫“九到户”。最近几年,市委、市政府又把脱贫攻坚列入全市“三大战役”之一,吹响新一轮冲锋号角。
在此基础上,我市还组织市县乡30383名干部挂钩帮扶39212户贫困户,全市380个贫困村全部安排挂钩帮扶单位,31个扶贫攻坚重点乡(镇)由市领导挂钩联系,实现所有贫困户、贫困村、贫困乡镇挂钩帮扶全覆盖。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着力改善民生福祉,教育、医疗、文化、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走向全面小康。2018年,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基本实现脱贫,城镇居民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不足百元,分别增加到35759元、17154元。老百姓的腰包鼓了、保障有了,日子越过越有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