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一盏油灯点亮15万人初心寻访之路
□记者 朱廷彬 傅长盛 通讯员 马斌
昨天刚送走北京互联网企业团建工作高级研修班学员,永定区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开梅就告诉记者,2019年,前来永定参观伯公凹等红色旧址的人数已经超过9万人次,寻访红色初心出现前所未有的“井喷”。从2017年底中央红色交通线伯公凹站点成为福建省委党校现场教学点以来,两年里全区接待红色培训、研学、旅游人数突破15.6万人次。
以中央红色交通线为主题的永定红色教育近两年为何异军突起,吸引众多学员游客前来研学参观旅游?
永定区委宣传部副部长阙俊聪认为,永定擦亮中央红色交通线入闽第一站伯公凹伯公灯这盏明灯,点燃了土楼红色文化热,在于有效整合了红色资源,讲好了红色故事。
中央红色交通线是1930年10月至1934年长征前夕,中共中央建立了一条从上海出发,经香港、汕头、大埔、永定、上杭、长汀最终进入红都瑞金的秘密交通线,在传递机密信件、情报,运送苏区紧缺物资、安全护送领导干部和专业人员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完成党中央机关从上海到中央苏区的战略大转移任务,被毛泽东同志称为“就像我们身上的血脉”,在中共党史和中国革命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永定是中央红色交通线内地唯一大站——闽西工农通讯社及闽西唯一交通中站所在地,区内大中小站齐全,是中央红色交通线从国统区到中央苏区的虎口要塞,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闽粤交界处的桃坑村伯公凹自然村,是红色交通线上由广东进入福建第一站。两省交界的山坳里,有一座小小的伯公庙,庙里燃着一盏长明灯。交通小站就设在旁边不远的密林深处。那时伯公凹里长明不熄的伯公灯,成为交通员的信号灯,更成为当年革命者到达苏区的指明灯。为了保护这条交通线,伯公凹邹氏一家七兄弟,前赴后继成为交通员,不幸都先后壮烈牺牲。
当年,邹广敦的曾祖父邹端仁是赤卫队的班长,负责这个小站的各项工作。为方便筹集看管粮食物资往返伯公凹和大埔,伯公凹邹氏整个家族30多人人全部成为交通站的成员,在参与运送6000多担中央苏区急需的物资和经费,护送周恩来、任弼时、刘少奇、博古、张闻天、陈云、邓小平、叶剑英、项英、王稼祥、李德等200多位高级干部到达中央苏区的过程中,无一出错。
邹广敦从小对上辈的英雄故事耳熟能详。邹广敦的爷爷,七烈士中唯一的独苗,“文革”中面对烈士名誉受到侮辱,奋力抗争至死;“文革”后父亲用了十年的时间终于完成爷爷的遗嘱,广为宣传伯公凹这一盏豆油灯,家族的烈士得到恢复名誉;7年前,随着红色文化的升温,邹广敦放弃如日中天的生意,重返家乡,接力祖辈父辈的遗愿,自筹资金百万元,保护伯公凹交通站遗址、修建通往偏僻小村的道路,到处宣传家族的英雄故事。
邹广敦文化水平不高,通过自学钻研,学会了做PPT、整理课件,乐于接待前来红色文化培训的学员,讲述先辈的壮烈故事,不信东风唤不回。小邹如数家珍,靠着家族体验的真情实感,打动着一批批学员和旅游者,成为福建省委党校首个开创个人红色访谈教学的嘉宾老师,伯公灯的感人故事不胫而走。2017年11月,伯公凹成为永定区的福建省委党校现场教学点之一。
永定区委、区政府顺势而为,筹资70多万元维修了交通站遗址,随后立项改建通往伯公凹公路,并举全区之力,讲好中央红色交通线的故事。为再现中央红色交通线的光辉历史,在前些年建设中央红色交通线纪念馆的基础上,近年又陆续设立“苏维埃血脉——中央红色交通线专题展”、伯公凹的“信仰之光”、交通大站永昌楼的“红色生命线”等陈列展览。编辑出版一批书籍、制作专题片、微电影,创作演出闽西汉剧现代戏《伯公灯》。该区制作的讲述伯公凹红色故事的《伯公凹那盏信仰之灯》宣讲微视频,在参加中宣部举办的全国理论宣讲微视频评比中,作为全省两个、全市唯一一个微视频,被省委宣传部推荐到中宣部,并将向全国推广宣传。创作排演的大型红色题材话剧《信仰》,在今年7.1首演至今已常态化演出30余场次,反响强烈,震撼人心,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讲好了故事,红色培训才有硬核的竞争力。区联合省委党校、市委党校和古田干部学院签订合作协议,挂牌成立了“中央红色交通线干部学院”。2018年以来累计举办全国各地的厅级班、处级班、科级班以及其他各类红色教育培训152班次8170人次,通过区红旅公司和其他渠道进入的培训学员达1000余批次8万余人次。
近两年,大批游客、学员纷至沓来,来到伯公凹,“朝圣洗礼”,满载而归,点亮了心头的初心之灯。
下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