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罗苏坂西楼村:

百年米粉之乡的脱贫新路探索


□ 记者 林阿玲

秋冬时节,瓜果飘香。

著名的米粉之乡——新罗区苏坂镇云潭西楼村,密集迎来了龙岩学院附属小学、龙岩师范附小、龙岩实小、东城中心幼儿园等一拨又一拨学生,来此亲近大自然,体验农耕生活,接受红色文化教育。

11月24日,迎着和煦的冬日暖阳、淡淡的花草清香,新罗区凤凰小学四(6)班的孩子们来到此村,尽情投身一项项原生态农耕生活和特色文化体验:

撸起袖子,学做云潭手工米粉;拿起工具,下地挖红薯;拌起黄泥巴,学做咸鸭蛋;手把彩扇,学跳彩茶灯舞;走进“昆山公”祠堂,参观苏内区苏维埃政府旧址;吃蜜柚、品农家饭菜……

绿色的小山村,洋溢着欢笑与生机。

过去,这里是龙岩偏远贫困的“十八乡”,令人望而却步,而今华丽转身,开发打造成为龙岩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市民乡村旅游目的地,备受青睐,学子游客盈门。

西楼村位于苏坂镇南部,距龙岩城区55公里。这里乡土气息浓郁,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采茶灯舞蹈,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百年云潭手工米粉技艺,还有红色文化载体——苏内区苏维埃政府旧址。

因交通不便,经济产业薄弱,过去西楼村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丰富厚重的文化也深藏于山村。穷则思变。近年通往镇村的道路修好后,如何在加快发展特色农业的同时,开发丰富的山水文化资源,通过发展三产带动脱贫致富,成为该村不断探索的一个课题。

农村发展三产,需要一二产作坚实支撑。在各级农业财政资金补助下,西楼村大力发展甘蔗、蜜柚、百香果、油茶种植,以及湖羊养殖、米粉精深加工等现代农业产业,并抓住采茶灯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契机,设计出融合非遗、乡土特色元素的精品包装,推动柚子、云潭粉、蜂蜜、葛根粉等特产广泛外销。

在实施精准扶贫中,西楼村规划种植了百亩红莲子、野菜等扶贫就业基地,创造就业岗位。如今,陈荣田、洪春河等34户贫困户,通过参加湖羊养殖、到扶贫基地就业等激励性扶贫项目,全部实现脱贫。西楼村还通过实施光伏发电、入股正大养鸡、投资标准厂房等项目发展集体经济,去年增加了20余万元村财收入。

一手抓产业发展,一手抓环境整治。西楼村拆除了房前屋后的猪圈、禽舍、旱厕等临时搭盖,建起了污水、垃圾处理设施,新建公厕,实施村道硬化,绿化公共区域……村里的空气清新了,环境变美了。

“农业做起来了,村容村貌好了,我们便开始寻思找一个什么样的载体,既能把老祖宗留下的宝贵文化传扬好,又能带动村里经济发展。”西楼村委会主任陈海强介绍,在探索过程中有外出乡贤支招:依托山水文化资源,打造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既能让孩子体验红色、非遗、农耕等文化,培养劳动意识,感受乡土情怀,又能带动研学旅行经济发展,增加村民就业。

好主意!明析方向后,去年以来西楼村以村财投入、村民入股等方式筹集资金,陆续开工建设了宿舍区、米粉加工制作体验区、石磨体验区、采茶灯教学区、农耕文化展示区、露营区、野炊区、研学书屋、瓜果长廊、接待中心等研学设施,并对苏内区苏维埃旧址进行修缮维护。如今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初具规模。

基地每批可接待学生500—1000人。课程内容丰富,包括采茶灯舞蹈和竹竿舞教学、云潭米粉手工制作、原生态农耕及石磨体验、苏内区苏维埃旧址参观学习等。割水稻、挖地瓜、砍甘蔗、拔花生、水塘抓鱼……这里,可以在四季农耕中体验劳动的艰辛与收获的快乐,已然成为孩子们喜爱的大自然课堂。

去年8月,西楼村被市教育局、文旅局授予“龙岩市首届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基地带来了人气,带动了发展。至今累计接待学生近万人,预计今年西楼村集体可增加研学经济收入约12万元,带动村民就业及促进当地经济增长约50万元。

从“一粉独秀”,到光伏发电、湖羊养殖、森宝鸡养殖、东宝山集体资产租售、研学旅游等产业齐头发展,西楼村实现了自我“造血”功能的变革提升。

这个过去村财集体收入的贫困村,在探索中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