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作证


□李凌

它在我的掌心里,盈盈一捧,清澈甘洌。这是宣成乡下畲村田间沟渠里的溪水。溪水从山上款款而来,亦歌亦舞,绕着村落左一弯,右一折,向着远方流去。

“上畲下畲,没水煎茶。”来宣成之前,听朋友这样介绍它的历史。寥寥几字,已足以令人想象,当年这片土地的枯干与日子的窘迫。来到这里时,从前的干瘠已无处可寻,扑面而来的是一片水光山色。我们在将军的故乡漫步而行,流水在我们的脚边曲折环绕。

流水汩汩,荷塘生姿。眼前,一座客家老屋。青墙黛瓦,飞檐翘角,透着古朴与静穆。周围,峰峦竞秀,以雄峻之姿将老屋环抱其中。这座老屋,便是杨成武将军的出生地。时值盛夏,将军故居门前的半月形池塘里,因水的滋润,荷叶长得郁郁芊芊,荷花开得亭亭玉立。有风拂过,荷叶层层翻卷,荷花朵朵摇曳,搅乱了一池碧水。

流水汩汩,田野吐翠。深深浅浅的色彩,织锦般交相辉映。垄间,栽着绿的草珊瑚。架上,攀着紫的百香果。枝头,开着粉的洋紫荆。鸟儿们在半空中盘旋,丢下一粒粒音符,不稠不火,清爽得没有一点油花。鸟儿时而穿枝拂叶,隐没在绿海深处;时而掠过水面,涟漪阵阵,揉碎了绿,晕开了粉。田野愈发开阔,充满生机。

流水汩汩,长桥飞渡。这是“红旗跃过汀江第一桥”,历经四百余年的风霜雨雪,依旧古典美观。远看彩虹飞渡,近观廊桥生辉,为秀丽的山水增添了一道奇妆异色。桥下河流欢畅,围起一处天然浴场。水是山上的泉水,清得能数出河底的鹅卵石。在水中戏耍的,有大人,有孩子。络绎不绝的嬉戏与欢笑,在水面回响,传出很远很远。

流水汩汩,青山葱茏。山上的松树,水畔的芦苇,路边的香樟,每一株植物都有属于自己的一方位置,根系扎在土壤里,枝丫伸向天空。年幼的树在拔节,向上生长的姿态,如凉风滑过生机,绿欲滴翠。年青的树立着,自自然然地挺立,散发着青春的气息。年老的树盘根错节,是饱经沧桑的老者。厚重的苍绿、深绿,明快的翠绿、黛绿,嘹亮的浅绿与嫩绿,从每一根枝丫上,从每一片叶子上,咕嘟咕嘟地流淌出来,与流水交织成一曲交响乐。

流水汩汩,满湖潋滟。镶嵌在青山之中的岭背迳水库,与其说是水库,其实更像一个湖泊。湖里的水映衬着蓝天,宛如一块巨大的翡翠,明丽动人。湖水倒映着无数的绿树,澄澈明净的湖水泛着碧色,令人心醉。山风从水面横掠而来,吹得人遍体清凉……

碧水作证,每一寸土地都饱含着杨成武将军的拳拳报乡之情。将军一生戎马,无论驰骋在何处疆场,心中最牵念的依然是家乡水土与百姓。新中国成立后,将军返乡11次,为家乡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严重缺水让宣成成为干旱之地,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将军一直挂念着为故乡解决缺水难题。在他的大力支持下,岭背迳水库得以顺利建成,结束了宣成缺水的历史,让百姓饮用上甘甜的水,也解决了几千亩耕地灌溉用水的需求。将军逝世后,将军的爱人赵志珍主任铭记将军的家乡情怀,继承将军遗志,93岁高龄的她用颤抖的手在余田坑水库建设项目报告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如今,余田坑水库正在火热建设中。可以想象,不久之后,宣成这片热土将更润泽,更美丽。

碧水作证,宣成人民正以百倍的信心与力量追求着幸福。蓬勃发展的特色农业、方兴未艾的乡村旅游、厚重丰富的红色文化……今天的宣成,以开放创新的姿态拥抱新一轮改革发展浪潮。幸福的河流,在这片土地上涌动。

那甘甜的水呵,在我的掌心里流动,更在人们的心里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