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出发 化解矛盾纠纷
——新罗西城司法所提升司法行政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图为司法所工作人员开展社区矫正工作
□邱琳娜 陈劲 杜海燕 文/图
“将心理服务与社区矫正工作结合起来,是对社区服刑人员在矫正管理教育之外,给予心灵疏导帮助,消除其心理隐患的重要途径,更是从'心'这个根源上化解其重新犯罪的可能,最终达到切实提升司法行政工作实效的目的。”8日,谈到如何提升司法行政工作实效时,新罗区西城街道党工委书记张文如是说。
今年三月,西城街道心理服务站正式挂牌成立,这是西城街道认真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各级关于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指示精神采取的一个措施。近年来,西城司法所认真做好人民调解、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基层法律服务、法律宣传以及社区服刑人员、刑满释放人员的管理和教育等多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今年7月,该所得到了全国社会心理学服务体系建设试点调研组及省对市政法重点工作考核检查组的表扬。
用心用情 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西城街道心理服务站的正式挂牌,为在司法行政工作中融入心理服务辅助提供了更加专业的硬件支持,也代表着这项工作由探索走向了规范。
众所周知,基层矛盾大小直接关系到辖区的安定、和谐和稳定,也和群众幸福指数息息相关,这就要求基层司法行政工作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基层工作经验,有着较强的化解基层矛盾的能力,及时做好人民调解工作,努力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做好基层法律服务、法律宣传以及社区服刑人员、刑满释放人员的管理和教育等工作。为此,西城司法所经常组织基层调解人员学习、探讨,经常召开调解工作会议以如何更好更高效的提升司法行政工作实效,也是该所时常思考的问题。
自2018年司法所协理员杜海燕凭个人兴趣和多年系统专业的学习通过心理咨询师考试,拿到全国三级心理咨询师证。取得心理咨询师的专业证书,这将有助于更好地开展社区矫正人员的管教工作。西城司法所利用这个契机,开始探索尝试在日常司法行政工作中合理利用其心理咨询方面的能力,并逐渐看到了一些实效。
依托街道综治中心设立的心理服务工作站,其中配备一名专业的持证兼职心理辅导人员,定期或按需向公众及本街道机关干部职工提供心理健康服务。而这名心理辅导人员正是杜海燕。她的正职其实是街道司法所协理员,同时她也是一名社区矫正工作人员。西城司法所也早在2018年心理服务站设立之前,就开始探索如何更好的利用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的良性介入。
将心理服务工作和司法行政工作相衔接,能及时反映和协调群众利益诉求,消除和减少群众负面情绪。将心理服务与法律服务结合起来,是帮助群众了解政策信息,增强法律自律和道德自律的有效渠道。
调解员在与纠纷各方接触之初,首要工作就是化解各方情绪,基本上就是在扮演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只不过调解员更多的是依赖个人经验开展工作,经验方法固然有效,但有时难以实现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情境而异。比较常规的人民调解就是在法律框架下调解员协助各方达到利益相对最大化,促进纠纷各方对争议问题相对自愿达成一致。但西城司法所在工作中发现往往有一小部分矛盾始终难以调和,不是因为案件有多复杂,而是症结出在其中一方的心理上。
李某和张某的婆媳矛盾纠纷问题,西城司法所就是通过合理情绪疗法的方法,帮助其快速有效解决纠纷矛盾。张某家有两套房子,一套八十多平方米的老房子,另外一套一百多平方米的新房。因为张某不肯把新房让给李某结婚,导致了李某对张某有意见。婚后李某怀孕了,希望快要退休的张某帮自己带孩子,可是张某在单位返聘,继续上班,李某觉得张某是成心不想给自己带孩子,根本没把她当儿媳看待。西城司法所在了解情况后,对李某进行了劝解。“你是否有像对待亲生母亲那样,对待你的婆婆呢?希望对方如何对待自己,首先就应该对别人怎样。帮儿媳带孩子,并不是婆婆的法定义务。为什么其他人并没有因为婆婆没帮忙带孩子就觉得婆婆瞧不起自己,而你会这么想呢?”李某听完工作人员劝解后,沉默了。“你对这件事的看法存在问题。人对事物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有的是合理的,有的是不合理的,不同的想法可能会导致不同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在工作人员的开导下,李某认识了自己的错误,并向婆婆道歉。
西城司法所在进行人民调解的工作中,始终坚持引导双方当事人“前思后想”,鼓励当事人换位思考,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有效的增加当时双方心理上的沟通,让双方能够互相谅解、转变态度。
真情感化 社区服刑人员融入社会
为进一步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管理,帮助其早日能够回归社会,融入社会,西城司法所在原有的社区矫正管理模式上,积极构建专业化心理矫治模式。入矫时就为所有矫正对象建立心理档案,随时跟踪,及时发现问题。并根据辖区社区服刑人员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结合其入矫风险评估测评结果以及现实表现发现的生活压力引起的抑郁、焦虑等情况,量身定制,制定个性化心理矫治方案。方案中明确心理矫治的时间、方式和主要内容。心理矫治过程中,心理咨询师根据社区服刑人员每次的心理状态评估结果不断调整矫治方案,深入剖析服刑人员心理问题,通过情绪疏导、心理减压、认知重建等科学方式予以化解,改善社区服刑人员心理健康状态。2019年,共建立心理健康档案20件,开展个案矫正8人次。
除了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外,西城司法所还定期组织社区服刑人员开展心理拓展活动、为他们提供心理干预、心理咨询、风险测评、心理健康讲座等帮助其在矫正期间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态。
2019年以来,西城司法所已在社区服刑人员中开展心理拓展活动8次,帮助矫正对象在活动中疏压;为心理健康存在隐患的服刑人员提供心理分析、解决心理问题的个别咨询十余人次,心理干预6人次;开展以提升自我认知、增强回归社会信心为重点的心理健康讲座8人次;同时根据实际需要不定期开展风险测评,预测评估服刑人员心理是否健康、是否存在对抗心理、是否存在再犯罪风险等。
社区矫正对象邱某某在矫正期间一直都是很开朗,活泼的人。可是最近西城司法所心理辅导人员与之沟通交谈时,发现他沉默寡言,目光呆滞,像是心事重重的样子。通过量表测试,测到了邱某某的强迫症状、抑郁、其他等各项指标都偏高,呈阳性。得知情况后,司法所立刻注意跟踪,并了解其近期的工作、生活、家庭是否有重大变故并及时和其家人沟通联系等。通过及时跟踪和介入后得知,原来邱某某因为辞去原来的工作,在家呆着近半年,觉得一个大男人就这样无所事事,自己没有用,养不起老婆孩子,甚至会有想死的念头……西城司法所心理辅导人员通过所学的专业知识并让邱某某家属多配合,与他多沟通,多陪伴,让其不要一个人胡思乱想,平时多去户外运动找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来做,学会在生活中找到乐趣,发现美好的事物。同时还建议邱某某:坚持每天慢跑锻炼,增强体质,调整思维方法。告诉他,多数抑郁与情绪关系密切,因此一切要顺其自然,保持心态平衡。除此之外,司法所还不定期的做些心理拓展活动及一些公益性活动,让他感受到助人的乐趣,同时也让他感受到自己存在的意义……经过一系列的工作,邱某某的情况得到了很大改善。
通过尽职尽责的社区矫正管理工作,西城司法所通过多方位、多角度的方式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教育感化和真诚帮助,让越来越多的社区服刑人员摆脱了过去的阴影和恐惧,用全新的眼光和心态看待自己和生活,以更加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社会,面对他人,面对自己,重新拥抱社会,拥抱生活。
司法所是司法行政系统的基层单位,是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窗口和平台,加强基层司法所的规范化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作。西城司法所在司法行政工作中充分发挥社会心理服务作用,不仅是落实中央、省、市、区的工作部署,也是工作所需、人心所向。西城街道党工委书记张文最后说,下一步,司法所将不断完善各项工作,完成去粗取精,扬长抑短,去劣存优的动态过程,将继续提升和完善社会心理服务在工作中的使用,建立健全社会心理服务在司法行政工作中的运行机制,构建以普遍服务为前端、监测预警为中端、精准干预为末端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社会心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