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炳辉将军在孔厦的战斗足迹
□ 吴灵斌
1935年2月15日,《民国日报》上刊登了一则悬赏启事。其中,对罗炳辉的悬赏是“生擒者奖八万元,献首级者奖五万元”。这是怎么回事呢?
罗炳辉(1897一1946),云南彝良县人。革命家、军事家,1946年病逝后中共中央认定为“立功尤著”的红军高级将领和抗日名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曾率红十二军进驻中央苏区东南前哨阵地武平孔厦,留下了不少战斗生活足迹。
1932年2月18日,为执行中共中央“巩固闽西,向闽北发展,使福建与江西苏区完成打成一片”的任务,红十二军在军长罗炳辉的率领下进入武北地区。红十二军以36师作为先头部队,在师长张宗逊、政委邓华的率领下与桃溪大地主王领才等一伙民团激战后,让108团留驻桃溪,师直属部队和106团、107团当即开往帽村。接着,红十二军乘胜直下,于23日和25日挥师分别克复武平、上杭二县城。在狠狠打击钟绍葵地方民团反动势力后,为承担起恢复闽西苏区、联系赣南和向闽北发展的任务,警戒粤敌侵袭,保卫武平县城,稳固中央苏区东南前哨阵地,红十二军军长罗炳辉亲率一个团的兵力进驻孔厦。
罗炳辉来到孔厦后马不停蹄地开展有关工作,部队张贴“贫苦农民团结起来,打倒土豪劣绅分田地”等红军标语,与乡苏干部吴启华、毛振远等接触并召开多种形式的座谈会,清算惩治地主恶霸、土豪劣绅,没收他们多余的财产。然后在上下村祠堂召开军民联欢会,将没收来的衣服和粮食分发给贫苦百姓。
罗炳辉在孔厦前后历经一个余月,红军战士分驻于村中各厅堂,如樟树堂、光裕堂、简庵吴公祠等,而上下村祖祠则成为临时办公场所。为了更有成效地开展土地革命斗争,捍卫和巩固红色苏维埃政权,罗军长不辞劳苦、日理万机地工作。第一,恢复建立上、下村乡苏维埃政府,筹建有关机构,如农协、模范营和妇代会等,考察选择相关工作人员(如吴同斌等人)并指导他们开展各种工作;第二,以孔厦为中心据点,亲率红军和赤卫队员四处出击国民党反动军队、地方民团以及土豪劣绅;第三,号召先进青年、知识分子(如吴丁高、吴添然、吴庆双、吴克仁、吴恩荣、吴善忠、吴仁忠、吴建春等人)积极参加党团组织和工农红军,建立赤卫队,不断壮大革命力量,保卫红色政权;第四,积极宣讲共产党政策和土地法大纲(如“抽多补少、抽肥补瘦”等土地革命政策),推动土地革命向纵深发展。
红十二军每逢出征打仗,借用老百姓的财物,用后均悉数归还,如若损坏均照价赔偿。甚至有一次,一位红军战士帮老弱百姓挑水,道路湿滑不慎摔坏了水桶,也予照价赔偿。红军亲民、爱民,也赢得当地人民的喜爱和帮助。如,早期女共产党员、乡苏女干部张四连、林腾娣、蓝金娣等人,号召发动本村妇女组织洗衣队、运输队和织鞋队支援红军,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罗炳辉虽为军长,但为人朴实、低调,经常深入百姓、士兵之中嘘寒问暖,深得百姓、士兵的拥护和爱戴。为及时医治百姓、士兵的疾病,他曾多次和当地百姓上山采集草药。他多年征战,苦练本领,枪法神准,武艺精湛,经常手把手地指导驻地红军和赤卫队员进行军事训练。现今简庵吴公祠后厅天井里存放的两块硕大的练武石,罗炳辉就曾使用过。
后来由于形势发展和工作需要,罗炳辉军长决定留下一个连的兵力继续在此驻扎,他率领其余部队离开孔厦前往赣南。当地人民闻讯后,纷纷出来夹道送别,依依不舍,留下许多美妙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