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十余年间,武平森林人家方兴未艾,其品牌影响力日益凸显,已成为当地森林生态旅游的重要产品形态——
此间有森林 致富新人家
□通讯员 王发祥 张辉
草长莺飞四月天,春暖花开梁野绿。9日,来自广东梅州的十余名游客造访武平县永平镇梁山村箩斗坑,他们尽情享受着这里的满目苍翠、鸟语虫鸣,流连于“森林人家”,对这里的生态赞不绝口。
“我们森林人家菜品以土鸡、土鸭和原生态绿色食品为主,常年生意兴隆,春节、清明期间每天也有不少游客光顾。”箩斗坑森林人家主人赖太禄一边忙着接待游客,一边高兴地介绍说。
六年前,赖太禄回到老家永平镇梁山村开办箩斗坑森林人家,配套建起采摘区、露营区、梯田花海、林下种养区、垂钓区等体验性项目,并为村里的31个贫困户带来就业机会。
林改催生森林游新品牌
在武平,森林人家俨然成为森林生态旅游的当家产品,为“全国林改第一县”提供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新路径。
云礤村位于武平最高峰梁野山南麓,平均海拔近600米,群峰环抱,森林葱郁。村里聚集着32户森林人家,从业人员350多人。去年,每户森林人家平均纯收入超过20万元。但过去,这是全县最穷的山村,一度被贴上“山高林密多光棍,有女不嫁云礤村”的标签。
“当年村民靠山吃山,上山砍木材、打野味、采摘野生食用菌是最主要的收入来源。”58岁的云礤村民邱光福还记得,林改之前的上世纪90年代,村民上山盗伐成风。
武平是全国林改第一县。2001年,该县试水集体林权分山到户,颁发全国第一本林权证,随后,林改在全国推广。当时,云礤村的15830亩林地全部被划为生态公益林。
这意味着,曾经赖以为生的林木资源,再也不能随意砍伐,而有限的生态公益林补偿款不足以支持生计。无奈之下,大批村民外出谋生。村里仅剩100多位留守老人。一时间,“光棍村”又成了“空心村”。
2007年,47岁的邱光福第一次离开云礤村,在武平县城做起家禽生意,此后5年赚了40多万元。2012年,他不顾家人反对,执意放下正红火的小生意,重回云礤。
原来,经过多年休养生息,云礤村的生态环境大为改善。梁野山森林旅游风景区已是远近闻名的生态景区。加之交通条件改善,曾经藏在深闺的云礤村逐渐有了人气,向往好山好水的游客纷至沓来。这时,头脑灵光的村民尝试改造自家民居,为过往游客提供歇脚休憩场所,并供应土鸡、土鸭等本地好料。这便是森林人家最早的形态。
“老支书开办了云礤第一家森林人家,没想到大受欢迎,第一年就赚了30多万元。”邱光福说,在老支书的带动下,看到了商机的村民纷纷回村开办森林人家。2013年,光福森林人家开门营业,每年收入超过20万元。很快,云礤村的森林人家数量突破30家。这个小山村因森林人家撕掉了旧标签。
村民共享绿色生态好福利
数量多了,森林人家如何实现提质增效?云礤村实施整村示范推进,实现资源整合成立合作社运营的模式备受推崇。
2015年,云礤森林人家休闲农业专业合作社成立,合作社吸纳了村里的30多家森林人家经营者作为社员,通过统一装潢、统一灶具、统一价格等方式,推进行业自律与自治,并打造森林人家公共品牌。去年,云礤村接待游客超过80万人次,社员平均收入超过20万元。
近年来,武平县“森林人家”建设以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和自然生态村落为依托,结合丰富的林业特色产业,以农户、家庭林场、家庭农场等为经营主体,大力发展休闲养生和观光旅游产业,走“生态、养生、健康”之路,致力于打造能为居民和游客提供身心双养的森林养生地,并让村民共享绿色发展带来的生态福利。2018年武平新增森林人家9家,目前总数达70家,年接待森林旅游人数210余万人次,实现森林旅游总产值9.25亿元。
经过多年培育,森林人家已成长为广大林区的新兴业态,不少林农的生活因此得到改变。据了解,武平县近800户贫困户通过在森林人家务工、为森林人家提供种养产品等方式实现增收,如期实现了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