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漳平绿色“聚宝盆” 美了生态富了口袋
□记者 赖韦元 通讯员 詹芳兰 陈巧花
9日,记者随造林大户朱昌烈来到漳平市桂林街道后福社区楠木家庭林场,只见连片的新造林地上层次分明,上层是三四米高的梧桐树,枝繁叶茂;中层是一米多高的小叶桢楠,深绿色的树丛顶端抽出红色的嫩芽;下层是一丛丛墨绿色细藤,是名贵的中药材巴戟天,长势喜人。朱昌烈告诉记者,小叶桢楠是珍贵树种,成材要20多年,其经济效益是种杉树的十多倍,幼苗1株9元,这1米多高的价值两三百元;巴戟天6年左右可收成,以短养长;梧桐树纯粹为楠木苗遮荫,等楠木长大后,梧桐木可以用来种木耳。
七年前,朱昌烈从四川引进香楠树苗,发现引进的品种并不适合当地种植。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得知当地山上就有小叶桢楠。朱昌烈立马上山,找到三棵小叶桢楠,采集树枝送到上级林业部门鉴定,结果是珍贵树种,种植“有价值”。于是他采集种子,经过反复试验,终于育苗成功。小叶桢楠香气好,味道优,叶子小,对土壤要求低,非常适合当地种植。并且,小叶桢楠每年可抽梢三至四次,其经济效益是种植杉、松树的10到15倍。
2017年以来,他投入200多万元,种植小叶桢楠700亩。“楠木生长周期长,要产生效益至少得在20多年后……”朱昌烈说,造林致富,最大的麻烦就是生长周期长,资金周转慢,因此,他以短养长,每年培育小叶桢楠苗120万株,销往永安、漳州等地,年创收20多万元,同时还在楠树林下套种200亩巴戟天,去年卖了30多万元。
如何守护绿水青山,让林地催生经济红利,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漳平坚持一手抓生态保护,一手充分发挥生态优势,积极探索发展林下经济之路,让林下经济成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助推器”。近年来,漳平市逐步提高环城一重山森林植被“花化、彩化、香化、珍贵化”林分比重。朱昌烈的楠木家庭林场就属该市珍贵用材树种造林,种植包括楠木、香樟、罗汉松等珍贵用材树种、乡村景观林。漳平林业局给予植树造林、林下经济等大力扶持,楠木每亩补助1000元,巴戟天每亩补助1000元,其他树种每亩补助500元。2018年漳平营造示范林1000亩,林下种植主要包括巴戟天、铁皮石斛、黄花远志、三叶青、金花茶、灵芝等3500亩,完成林下经济产值25.2亿元。
芦芝镇园潭村充分利用丰富的林地资源,带动贫困户发展林下仿野生紫灵芝种植。2017年,蔡仁兵等4户贫困户,在林业部门和镇村干部的扶持下,种植50亩紫灵芝,当年收入8万元,而且灵芝一次种植可以收成三至五年。村党支部书记陈阿生告诉记者,去年灵芝种植作为政府激励性产业扶贫项目,扩种了30亩,14户贫困户每户增收5000多元。今年圆潭实行整村推进,在竹林、阔叶林里新种植紫灵芝100亩。
连续多年,漳平开展植树系列活动,包括“万盆鲜花赠市民”、村庄绿化建设、全民义务植树、城市景观林、乡村绿化建设等,涵盖城市与农村,通过种植景观绿化苗木、赠送观赏花卉、提高公共场所绿化率等形式,更好挖掘绿色生态资源,将漳平打造成宜居宜业的生态城市。作为南方重点林区县(市),漳平市林地面积381万亩,森林覆盖率80.3%,2018年完成植树造林面积17402亩,今年已完成植树造林9985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