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那时的婚礼


林永川

前年,孙女举行婚礼时,有亲房问我:“你那时的婚礼是怎么举行的?”当时,孙女的婚礼正展示得红红火火,宾客纷纷敬酒祝贺。这一问,这一情景,让我感慨万千,我也很高兴地断断续续向亲房谈起我们那时的婚礼。

那时,我已大学毕业4年了,在湖南株洲331厂(今中国南方航空动力机械公司)任技术员。胞兄在解放前,为抗拒反动当局抓壮丁而南渡马来西亚谋生。母亲60多岁了,一人在家,孤独寂寞,胞兄一再托付我,应在老家寻觅恋爱,照顾孝敬母亲。所以,我在大学不敢谈恋爱,只在毕业后,经亲戚引见,认识了我现在的妻子。在毕业后的三四年间,仅通过书信谈情说爱,而且只用一年一次的12天探亲假,回家乡相聚,辅导爱人学习,相伴母亲。

直至1966年“文革”初期,我和爱人才商议结婚。但因工厂正紧锣密鼓忙于试制新式涡桨—6型航空发动机,用于运8型飞机的动力装置,不便请假回家举行婚礼。母亲与爱人也很理解,遂由母亲陪同爱人,乘坐绿皮火车,从龙岩经漳平、鹰潭、萍乡来株洲,为我们操办婚事。

母亲和爱人到工厂后,受到科室、车间领导和同事、师傅等好友们的热情欢迎。我和爱人于1966年4月25日去“株洲董家段区人民委员会”办理了结婚登记手续。此前,师傅们就已帮助借好厂区附近的王家坳山谷民房,民房主人是一个朴素、善良的农民,他们慷慨地让出两间房,一间给母亲住,一间作为结婚新房。同事和师傅们则早已借来一副旧式简朴的铁床安置在婚房,还有几张桌椅板凳,门口贴上红色喜庆的革命楹联,一切安排就绪。

结婚那天上午,母亲和爱人把从家乡带来的咸酥花生、糖果摆在新婚房的桌上,让客人品尝。科室、车间领导与同事、师傅们陆续来到我们在王家坳的新婚房,祝贺我们新婚幸福美满,大家一起边吃花生,边吃喜糖,祝福母亲延年益寿,交流乡情民俗,一派热闹气氛。其间,领导、同事、工人师傅等好友们联名赠送了一块“新婚志喜”红布贺幅,贺幅上有相继来贺喜的50多人的签名,这是我婚礼的最宝贵的唯一礼物,保留至今。想起当时情景,历历在目,故旧好友,记忆犹新。

母亲在王家坳住了一段时间后,先行回家乡,邀请亲戚操办一两桌婚宴,以示办好我们的婚事。我那时的婚礼、婚事就这么新事新办,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