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广西首富罗炤致


罗炤致(1818—1893),字德驯,号极峰,连城县南顺里(今连城县文亨镇)亨子堡人。家境贫寒,先后以“走信客”、小商贩、为钱庄做工等谋生。清道光廿九年(1849)只身一人远赴桂林创业,创办的“罗义昌号”钱庄成为光绪初年桂林私人开办的最大钱庄,左右着广西的汇兑业务。此外,他还创办清济号当铺、新昌号估衣铺、京果铺、驯意楼铺馆、油榨所等产业,经营桂林水路运输,逐渐发展成为广西首富。罗炤致秉承仁德待人的客家精神,为人仗义疏财、古道热肠,出资在桂林倡建福建会馆,资助周边百姓衣粮,帮助贫困学子读书;在家乡兴办义学、仁济等慈善事业。被朝廷诰授朝议大夫(从四品)、广东候补知府(从四品),晋封资政大夫(正二品)。光绪十八年(1892),清廷授予他“乐善好施”牌额。事迹入载《连城县志》《广西金融志》。

从“走信客”到学徒工

罗炤致生于清嘉庆廿三年(1818),因为家庭贫困,小时候就做起了民间送信的“走信客”,线路从福建连城到江西瑞金、湖南衡阳、广西桂林,双肩挑担往返一趟需步行约2000公里,其时间之长和路途之远可想而知。罗炤致刚开始做“走信客”时,以带信件和带物为主,收入微薄。为了增加收入,他开始边送信、边带货,贩卖些沿途百姓急需的生活用品、土特产。后来,带货的收益超过了“送信”。贩货量大后,就雇请挑夫挑货,“走信客”变成了一个沿途的小商贩,送信的业务则退居其次。

道光廿五年(1845)农历十二月,罗炤致贩货并送信到桂林后匆匆赶回连城老家过年,不料,到湖南永州时,遭土匪打劫,身上钱物被抢一空。罗炤致一路乞讨到湖南衡阳,遇到一个钱庄招工,就去应聘。读过几年私塾,又闯过世界、反应灵活的罗炤致被老板看上,留在钱庄做学徒工。

当了钱庄学徒的罗炤致每天清晨五时准时起床,先去湘江挑水,再打扫卫生,然后上街买菜,回来再侍候老板一家。罗炤致吃苦耐劳,手勤脚快,嘴巴又甜,老板看他是个可塑之才,就教他记账,打算盘。罗炤致狠下苦功,一年后,可以左右手同时打算盘,还能一手算加、一手算减,一心二用。三个店员报账,他一个人记账,分毫不差。两年不到,老板就让他提前出师,提拔他当“跑街”(外出收贷款、拉业务)。他外出办业务时,察言观色、能说会道,绝不空手而归。

钱庄老板加大了考察力度,让罗炤致到厘金局(相当于现在的税务局)交税,每次多给银两。除了交税以外的银两,罗炤致都“完璧归赵”,终于得到了钱庄老板的信任,当上钱庄金库的保管。

从开钱庄到建会馆

钱庄老板有钱无子,其妻漂亮无育,他非常忌惮容貌俊秀、才华出众的罗炤致。一次,他找了个借口,把罗炤致辞退。罗炤致因为经常到厘金局缴税,因而被厘金局局长、江苏江都人张薰所熟悉,认为他是一个能成就大业的人。张薰知道此事后,送给罗炤致一百两银子和一匹白马,让他到桂林创业。

张薰先前告诉过罗炤致,桂林是广西省府,湘江这条黄金水道,上通湖南,下接广东,湖南是鱼米之乡,广东是消费都市,要想发财,可到桂林。罗炤致听从了张薰的话,只身一人来到桂林创业,时为道光廿九年(1849),他31岁。

罗炤致精通钱庄业务,为人又诚实守信,很快联络了其他四个股东,共同投资500两银子,在东江(今桂林市七星区东江街道)开了间叫“义昌银元兑换铺”的钱庄。东江一带,商贾云集,有天然良港——九娘庙港,南来北往的货船大多数在此卸货,商人流、货物流、资金流巨大。

几年后,“义昌银元兑换铺”的五位股东赚得盆满钵满。正在“义昌银元兑换铺”火红的时候,两个股东撤股去开更赚钱鸦片烟馆、妓院,另两个股东先后去世,钱庄归罗炤致掌控。咸丰九年(1859),罗炤致把店铺搬到桂林更繁华的阳桥头闹市,将“义昌银元兑换铺”更名为“罗义昌号”。这年,他来桂林恰好10年。“罗义昌号”贷款利息在桂林最低,如果是贷给商家,利息还能少二厘,因而钱庄生意为当时桂林最好,许多大户愿以低于行市利率存入。“罗义昌号”还发行钱票,能做到见票即兑,从不拖欠,因而信誉卓著。其钱票通行10余省,远至北京,为广西各级官府和士大夫、商人所倚重。

同治年间,罗炤致选择在桂林边隅巷大兴土木,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福建会馆。建福建会馆的钱大部分由罗炤致出,小部分由其他在桂林经商的福建人出。罗炤致还捐了大门口的一对汉白玉石狮。民国版《连城县志》记载罗炤致在兴建福建会馆后,还“捐店八间,年租千元,以为香火,嗣经同乡提为办学基金”。说明8间店面的租金开始用于会馆的运转,后来用于帮助贫困学子读书。

福建会馆后来因为修建漓江大瀑布饭店而拆除,门口的那对汉白玉石狮被放置在桂林市博物馆门口。石狮项圈上的文字为“同治拾三年甲戌岁春月建造,广东补用知府罗炤致敬献”,至今仍然清晰可辨。

从济危难到办水运

一日,罗炤致在自己的酒楼接待客户,正在吃饭期间,酒楼外传来嘈杂的叫骂声。他下楼一看,只见一个大汉被五花大绑,被一群人围着打骂,并准备将他沉入漓江。罗炤致进行了制止并了解了情况。原来,被绑汉子来自湖南,到桂林谋生,前两日当街被抢,身无分文,已经两天两夜没吃饭,只好偷大嫂的鸡去卖,换了150文去吃饭。罗炤致听后,掏出了几块银元,一部分还给这位大嫂作为鸡的赔款,剩下的给汉子作路费。罗炤致亲自为他松了绑,这个汉子向罗炤致磕头感谢,从象鼻山乘船离去。

几年后,漓江等河道水上货运量越来越大,效益越来越好。前来“罗义昌号”贷款经营水路运输的老板都发了财,具有敏锐经商头脑的罗炤致意识到这是一条“黄金水道”,开始经营桂林水路运输生意,而这条“黄金水道”直通经济繁华的广东。

桂江的上游是大溶江,大溶江流至溶江镇与灵渠汇合后称漓江;漓江流经灵川、桂林、阳朔至平乐与恭城河汇合称桂江;桂江流经昭平、苍梧至梧州与浔江汇合,称西江。西江流到广东三水之后,一支汇入珠江入海,另一支往伶仃洋出海。

西江是华南地区最长的河流,为中国第四大河流(长度仅次于长江、黄河、黑龙江),而航运量居第二,仅次于长江,可见当年西江、桂江的繁华程度。

早在道光年间,广西各地就有“无东不成市”的谚语。广东商人将广西的蚕丝、茶叶、中药材、谷米、牲畜等土特产运输到广东销售,将海产品、瓷器、洋布、洋油等货品源源不断运到广西销售。可见,搞水路运输的利润是源源不断的。

广西桂林商船行至广西贺州市昭平县后,这里的桂江段水域宽阔、河道众多,而以盗抢为“职业”的劫匪也多。其他老板的商船都连遭抢劫,损失惨重,而唯独挂了“罗义昌号”的商船安然无恙,从未出事,“罗义昌号”的伙计也很诧异。

一天,插着“罗义昌号”旗帜的商船到广西梧州卸货后,运着“洋货”回桂林。当船队回到桂江段,还真的遇到数十艘驾驶快船的强盗的拦截,只得束手就擒。强盗们将“罗义昌号”船队成员五花大绑,连同货物一道押到一个位于深山老林里的山寨里。强盗们手持大刀长矛,将他们团团围住。正当“罗义昌号”船队一行人危在旦夕之时,强盗首领快步走出营房大帐,喝退手下,亲自为“罗义昌号”船队一行人松绑,并备好酒菜,请这些人入座,说:“‘罗义昌号’罗老板是个好人,在我危难时不但救了我的命,还给我路费让我谋生,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原来,强盗的首领是当年那位偷鸡的汉子。

因挂“罗义昌号”不会被强盗抢劫,桂林商界人士都找罗炤致合作,商船挂“罗义昌号”,而利润对半分。从此,罗炤致成为漓江“黄金水道”的掌门人。罗炤致除了经营钱庄业务,还经营水路运输,成为广西的首富,桂林当地人常说: “一只肥母鸡,引来滚滚财!”

从多产业到行善举

随着罗炤致的经营范围不断扩大,除了银号、航运业外,还经营桐油、山货、药材。因为“罗义昌号”的实力最强,广西的藩库(布政司所属的粮钱储库)就交由罗炤致管理,可见“罗义昌号”在广西金融界龙头老大的地位。

罗炤致还在广西全州,湖南永州、衡阳、长沙和湖北汉口设“罗义昌”分号5个,每年纯赚白银20万两。罗炤致在衡阳开设罗义昌分号,请程潜(民国时期军事将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湖南省省长)的父亲——程月樵主事,并与陈其钧(1822—1894,今连城县文亨镇南阳村人,在湖南衡阳开银号)联系甚密,互相支持,共执湘桂两省金融界之牛耳。

罗炤致的产业还有:第一,清济号当铺,为桂林资金最雄厚的当铺。后在全州(今桂林市全州县)开了一家叫洪昌号的当铺。第二,新昌号估衣铺,当铺当断了的物品,由估衣铺出售,买的人除了照当票上的本利缴价外,还要多缴纳部分钱。第三,京果铺,蜜饯果脯品种多、口味鲜、价格便宜,生意兴隆。第四、驯意楼铺馆,这是一间酒楼、旅馆。第五,油榨所,油榨所开在广西全州,所榨的各种植物油源源不断销售到桂林、广东。此外,罗炤致在桂林所买的房屋有300多座,每天有两人出去收租,每个月收的房租有2000两银子。

时广西民间的传说:“罗义昌号”拥有的财产,可供当时全广西的人吃一年。民国版《连城县志》记载:罗炤致因“临桂县所属之大溶江,行人苦涉,因捐资置义渡焉,于文昌门外将军桥建筑路亭”。有一年除夕,阳桥附近起火,大火烧了几条街的房子,从阳桥一直烧到文明路口,上千户人家财物荡然无存,里面也包括罗炤致购买的大量房产。罗炤致不顾自己也受灾,开仓救灾,每人大米10斤,腊肉2斤,衣物一套,无需登记,随来随领。在他自己的房子被烧毁很多时,仍捐1万两银子给朝廷出版二十四史书籍。

罗炤致乐做善事,仁慈济贫,博得当地绅民和官府好评,名驰一时,被朝廷诰授朝议大夫(从四品)、广东候补知府(从四品),晋封资政大夫(正二品)。光绪十八年(1892),广西巡抚张联桂奏请为罗炤致在桂林杉湖边隅巷口建一座石牌坊。牌额竖镌“圣旨”二字,下方横刻“乐善好施”四字,牌坊南面左边刻着“光绪十八年十二月初六日奉广西巡抚张奏请”,右边刻着“为福建汀州府连城县二品封典罗炤致立”。牌坊背面刻着两副楹联,一副是“造舟为梁渡人渡世,立坊封表尔炽尔昌”,一副是“凤诏龙章九重褒德,吉金贞石百代流芳”。在桂林历史上,生意做得好,百姓口碑好,且封二品官的,罗炤致为第一人。

罗炤致在家乡连城还举办仁济、义学慈善事业。捐仁济2000桶租产(折合今约27000斤),专门救济周围乡村贫苦民众无以葬者,施给棺木;捐义学2000桶租产,资助贫穷子弟,交缴私塾学费和童生秀才文章比赛奖金。他规定这些租产需由乡里公正士绅来做总理、襄理,三年一任,本人子侄,不得参与,以杜弊端。

罗炤致在连城县城四角井吴家巷购置房产,名曰“一亩庄”,位于今天的四角井历史文化街区内,当年祠堂上还挂着张联桂为罗炤致题写的一块“慎终追远”匾。

罗炤致还在家乡坑子堡购地六亩,建成十三井十八厅的念德堂,内设学堂,坑子堡也立有一座表彰他做善事的“乐善好施”坊。念德堂和“乐善好施”坊1955年因兴建连城机场拆除。

光绪十九年(1893)秋,罗炤致在桂林去世,享年76岁。他去世8年后,于光绪廿七年(1901)归葬于故乡连城。

(执笔:中共连城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李元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