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闽西日报社原校检组组长杜开雄,兢兢业业坚守夜班岗位29年,临终前还叮嘱要捐献自己的遗体及器官:
“这是我能为社会做的最后贡献!”
本报讯(记者 刘玉荣 方玉材)“我们心里认为老杜是做善事去了,应该骄傲、自豪。”10月15日,收到新罗区红十字会转交的福建省红十字会等单位寄来的遗体、角膜捐献荣誉证书,杜开雄妻子叶海榕又一次红了眼眶。
杜开雄是闽西日报社原校检组组长。1986年闽西日报复刊时到报社任职,坚守夜班校检岗位29年,呕心沥血,严把文字质量关,曾获“全国优秀校对员”荣誉。2019年9月28日,他因病逝世,年仅65岁。得知消息,昔日的同事们难抑心中的惋惜之情,回忆起与老杜共事的点点滴滴。
“老杜是火眼金睛的活字典!”当时的夜班组长、现任副总编辑林琳回忆说,一次,有篇稿件里面的“直升飞机”,老杜要求改为“直升机”,编辑找他理论。“口语中的‘直升飞机’规范表述是‘直升机’,党报的文字表述必须规范!”老杜作了详细解释,编辑心服口服。
“他工作上不讲情面,一‘字’不苟。”另一位和老杜共事多年的夜班组长江积仕说,被查出差错,编辑要扣工分,有人跟他求情:老杜啊,意思差不多就算了吧。“那怎么行,报纸白纸黑字的,怎么可以差不多?”老杜从不买账,在铅字印刷时代,两三年下来差错样稿纸堆得比人还高。
“但凡有疑问,他会一直翻典籍、找资料,不搞清楚不罢休。”同事李宏云说,老杜翻烂了好几本字典。
他的半个徒弟、现任检查组组长陈清旺感慨,老杜就像“老黄牛”,40多岁头发就全白了。1997年以前,老杜是报社唯一的第三校兼总检查,别人凌晨三四点下班,他却要忙到五六点;别人能轮班休息,而他只有在大年初一休刊时才休息。
“老杜就知道工作,办公室像家,家倒像旅馆。”妻子心疼又无奈,因为长期坐班和高强度工作,老杜的腰椎变形成了“S”型,经常腰痛,他也忍着,“经常看他歪着身子、翘着屁股、挪着步子去上班。”
“老杜在工作中从来不提个人要求,也从不叫苦叫累。”现已退休的老社长黄卷庄回忆,“退休后,老杜被返聘为见报差错检查员,但他从未透露自己的病情,天天按时完成任务。”
老杜在夜班岗位积劳成疾,2014年查出腹主动脉瘤等15种病症。2018年,老杜夫妻俩一起申请了遗体捐献。
杜开雄作为一名有30年党龄的老党员,守着平凡岗位,兢兢业业,不忘初心为党报事业奉献半辈子。弥留之际,他叮嘱妻儿:“我死后,不要举办丧礼,一切从简,把能用的器官都捐出去,遗体用于医学事业,这是我能为社会做的最后贡献!”